本文目录一览

1,五线谱基础怎么学

http://www.51212.cn/gqjx/HTML/20080426123703_13677.html 去上面这个网站看下 很多图片贴不上来 有了图就很形象了
自己看看书,也能学会的

五线谱基础怎么学

2,求五线谱的详细自学教程

把邮箱给我吧,下面是一部分:首先,五线谱是由三个主要的部分组成的:音符、谱号、谱表。 第一节 谱表现在我们首先来介绍一下谱表: 用来记写音符高低的表格,就叫做“谱表”。 五线谱,顾名思义是由五条线组成的。的确,是由五条平行的“横线”和四条平行的“间”组成的。这就是五线谱的谱表。它们的顺序是由下往上数的。 最下面第一条线叫做“第一线”,往上数第二条线叫“第二线”,再往上数是“第三线”、“第四线”,最上面一条线是“第五线”。 由于音符非常多,所以“线”与线之间的缝隙也绝对不能浪费的,也就是“线”与“线”之间的地方叫做“间”。这些间也是自下往上数的。同“线”一样。最下面的一间叫做“第一间”。往上数是第二间、第三间、第四间。下面请看谱例:每一条线和每一个间都代表着一个音的高度。 然而这五条“线”和四个“间”还不够表达我们的情感心声,如果还有更高的音或者更低的音出现怎么办呢?于是就产生了更多的“线”和“间”。 这些临时多出来的“线”和“间”叫做“上加线”和“下加线”。上面多出来的线叫做“上加线”,上面多出来的“间”叫做“上加间”。下面多出来的“线”和“间”叫做“下加线”和“下加间”。这些“线”和“间”向上下两边呈放射形。“上加线”和“上加间”是自下而上,往上数的,分别叫做“上加一间”、“上加一线”、“上加二间”、“上加二线”、“上加三间”、“上加三线”…………以此类推。 在五条线下面加出的线是从上面向下数的(与上加线相反)。分别称作“下加第一间”、“下加第一线”、“下加第二间”、“下加第二线”……也是以此类推。(如下图) 这里面有一个需要注意的有两点: 1、“上加线”和“下加线”根据音符只需要画一条短线,不需要很长。够表示音符就可以了。(如下图)2、在表示“上加间”和“下加间”的时候,不需要再把这个音符上面或下面的线画出来了。(如下图)第二节 谱号在五线谱上确定音高的位置---也就是音名位置的符号叫做谱号。 谱号就象男女有别一样,在五线谱上看上去是相同的音,由于谱号的不同而代表着不同的音高,这些谱号分别有高音谱号,低音谱号,C谱号三种。 在五线谱上标有高音谱号的叫高音谱表,标有低音谱号的是低音谱表,同样,标有C谱号的就是C谱表,亦叫中音谱表,或叫次中音谱表(后面要详谈)。一般用高音谱表的乐器大部分是属于高音乐器,象小提琴、二胡、高胡、长笛、小号、双簧管、笛子等等,还有包括人声的男女高音声部,通常高音谱表用得较为普遍,除了特殊乐器声部以外,大部分用高音谱表来标写。使用低音谱表的一般是一些低音乐器和人声的低音声部,比如象大提琴,大管、大号、低音黑管等等。而C谱表则多用于中音提琴等等…… 谱例1:高音谱号(G谱号) 谱例2:低音谱号(F谱号) 谱例3:C谱号 第一节:高音谱号 (G谱号)画这个谱号是从第二间开始的。从第二线开始向上紧靠着第三线顺时针往下画半个园,再紧贴着第一线画一个大于起口的圆形,然后,躲开这个圆形的开始的缺口,向上、向右、冲出第五线再向左,逆时针画一个小圆,回来,在第四线上定义。然后,从中间下来,穿过第三线、第二线,再穿过第一线,伸出尾巴来后,再左转,顺时针画半个小小的圆,结束时涂上一个小黑点点。这样,一个高音谱号就可以大功告成了。看起来复杂,实际画起来你会发现并不是很困难的。

求五线谱的详细自学教程

3,怎样自学五线谱谢谢

用来记载音符的五条平行横线叫做五线谱。五线谱的五条线和由五条线所形成的间,都自下而上计算的。假使音乐作品是写在数行五线谱上,那么,这数行五线谱还要用连谱号连结起来。连谱号包括起线(连结数行五线谱的垂直线)和括线(连结数行五线谱的括弧)两个组成部分。括线分花的和直的两种。花括线为钢琴、风琴、手风琴、竖琴、扬琴、琵琶等乐器记谱使用。直括线为合奏、合唱、乐队记谱用。在总谱中用直括线来连接同为乐器,把它们分成完全的或不完全的乐器组。有时在直括线之外还加上辅助括线(花的或直的)来连接同种乐器。在总谱中,独唱独奏声部如果只包括一两行五线谱的话,左边只画一条起线,而不加括线。为了标记过高或过低的音,在五线谱的上面或下面还要加上许多短线,这些短线叫做加线,在五线谱上面的叫上加线,下面的叫下加线。由于加线而产生的间,叫做加间,在五线谱上面的加间叫上加间,下面的叫下加间。加线和加间的计算方法是:上加线和上加间,由下向上计算,下加线和下加间由上向下计算。
可以买本书哦推荐《五线谱入门基础教程》简单易学不贵
五线谱学习五线谱:用来记录音符、休止符的五条等距离的平行横线。谱号:确定五线谱各线和间的音级名称和高度的符号。谱号有三种:高音谱号、低音谱号、中音谱号(由于它们由字母G、F、C变化而成,又叫G、F、C谱号)。谱表:记有高(低、中)音谱号的谱表叫高(低、中)音谱表或G(F、C)谱表。音符:用来表示乐音时值长短的符号。休止符:用来表示声音静止停顿的符号。音符的组成:符头、符干、符尾。音符休止符时值全音符全休止四拍二分音符二分休止二拍四分音符四分休止一拍八分音符八分休止半拍十六分音符十六分休止四分之一拍三十二分音符三十二分休止八分之一拍附点音符(休止符):写在音符右边的小圆点叫附点。带附点的音符(休止符)叫附点音符(休止符)。带一个附点表示延长(休止)该音符时值的一半。延音线“”或“”:用在音高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符上时,表示它们要唱(奏)成一个音,它的时值等于这些音符时值的总和。延长号“”或“”:1、表示唱(奏)时按表现的需要自由延长音符或休止符的时值。2、延长号在小节一表示两小节间有短时间的停顿。3、延长号在双纵线上表示乐曲的结束。升降记号:用来表示升高、降低基本音级的记号。1、升记号“”:表示把原音升高半音。2、降记号“”:表示把原音降低半音。3、还原记号“”:表示把已升高或降低的音还原。4、重升记号“”:表示把原音升高一个全音。5、重降记号“”:表示把原音降低一个全音。注意:升降号在本小节内对后边同高度的音都有效,过小节线后,如果还有半音关系,需再写记号,否则即表还原,不需记“”号。反复记号:用来表示乐曲的一部分或全部重复演奏。1、小节内音型的重复用斜线“/”代替,斜线数相当于符尾数。2、整小节的重复用“”或“”记号表示。3、两小节的重复用“”或“”记号记在两小节之间。4、“”表示这两个记号中间部分要重复演奏。如果从头反复,前边的记号“”可省去。5、结尾记号“1.”、“2.”:如果“”重复的曲调结尾不同时,第一次结尾用“1.”,反复时跳过“1.”接“2.”。回头反复记号:(D.C):有些乐曲由三部分组成,其一、三部分完全相同,记谱时其第三部分可用回头反复记号代替。写法:把“D.C”写在第二部分结尾,表示唱至此从头反复;在第一部分结束处记“Fine"或“”,表示反复结束。(D.S.):如果重复位置不在乐曲第一部分开头用“”记号表示重复位置,在第二部分末尾记“D.S.”或“”记号。八度记号:移高八度记号“8----|”:表示虚线内的音唱奏时移高八度。移低八度记号“8----|”:表示虚线内的音唱奏时移低八度。重复八度记号“8”:用数字8记在音符上(下)面,表示该音高(低)八度重复。也可用“con8----8----|”、“con8----|”来表示较长时间的高八度或低八度重复。断音记号“·”、“”、“”:表示这此音断开唱奏。持续音记号:1、“”:表示有此记号的音符在唱奏时保持强度并尽量保持该音的时值。2、“”:表示有此记号的音符唱奏时稍强,各音之间稍有分离。琶音“”:将和弦中各音由下而上顺次分散弹奏,叫琶音奏法。波音:1、顺波音“”:主音开始,很快进入上方邻音,又立即回到主要音。2、逆波音“”:主音开始,很进入下方邻音,又立即回到主要音。3、复顺(逆)波音“”(“”):上(下)方邻音连续出现两次。倚音:1、前倚音“”:在主要音前唱奏的一个或多个非常短的装饰音。2、后倚音“”:在主要音后唱奏的一个或多个非常短的装饰音。颤音“tr”:由主要音和它上方邻音快速均匀交替而成。滑音:用曲线或箭头来标明“”或“”表示上滑,“”或“”表示下滑。
你去买本五线谱入门,上面有写。在电脑上不好说。
五线谱有五条线,从最下面开始数,第一到第五线,高音谱号就是第三条线和第四条线之间是dol,爬到第四条线的是re,第四条线与第五条线之间的是mi,第五条线是fa,sol就把脖子挂在了第五条线的上边,好了没有线了怎么办?再在上面加一条小线,第五条线和第六条线之间挂着la,只要记住dol的位置,往上遇到一条线或一个间加一个音,向下数一条线或一个间减一个音,两条线之间叫间,还可以下加线,原理和上加线是一样的。想学五线谱找李重光的乐理吧,低音谱号我就不说了,大多数乐器是高音谱号,用不到低音的。推荐李重光的乐理.这个是比较权威的,里面包括音符之类的讲解都有
五线谱,顾名思义五线四格. 用来记载音符的五条平行横线叫做五线谱。五线谱的五条线和由五条线所形成的间,都自下而上计算的。 假使音乐作品是写在数行五线谱上,那么,这数行五线谱还要用连谱号连结起来。 连谱号包括起线(连结数行五线谱的垂直线)和括线(连结数行五线谱的括弧)两个组成部分。 括线分花的和直的两种。 花括线为钢琴、风琴、手风琴、竖琴、扬琴、琵琶等乐器记谱使用。 直括线为合奏、合唱、乐队记谱用。在总谱中用直括线来连接同为乐器,把它们分成完全的或不完全的乐器组。有时在直括线之外还加上辅助括线(花的或直的)来连接同种乐器。 在总谱中,独唱独奏声部如果只包括一两行五线谱的话,左边只画一条起线,而不加括线。 为了标记过高或过低的音,在五线谱的上面或下面还要加上许多短线,这些短线叫做加线,在五线谱上面的叫上加线,下面的叫下加线。 由于加线而产生的间,叫做加间,在五线谱上面的加间叫上加间,下面的叫下加间。 加线和加间的计算方法是:上加线和上加间,由下向上计算,下加线和下加间由上向下计算。 五线谱是目前世界上大多数音乐所使用一种记谱方式。他的 历史相当久,可以追溯到十一世纪的四线谱。不过目前的体制,大约是在十六世纪所底定的。 而简谱的起步较晚,在十七世纪时由法国出现,其后经由多人的改良,到十九世纪下才逐渐底定其规格。并传入日本,再传入中国。其实大约是清末民初的时候。 目前使用简谱的,大概以有中国人的地方最多了。除了国乐以外,流行歌曲,吉他,甚至于在大陆有些合唱等等,都使用了简谱。 对于大多数由业余开始学国乐的人来说,简谱还是最先入门的一种记谱方式。而音乐班的学生,如果是从小学起的,则有些直接就使用五线谱,没有使用简谱。如果是在大一点的,则可能是两者并用。 我自己的识谱转变过程: 在这里,我把我个人的经验以及看法说一说。也许对于与我有类似习乐背景者,能有些参考的作用。 我从高中学国乐开始,就是看简谱的。后来到大学,在高市国兼差,以及在戏曲界工作的时间,也都是看简谱的。 不过这中间,我买了一把长笛,开始试着看线谱。 退伍后,回到高雄考入乐团,担任中音唢呐演奏员的职务。由于中音唢呐与长笛的调性相同,指法除少数音以外也有不少雷同之处,所以便在每日翻谱之余,慢慢尝试看线谱。由简单的曲子开始,五线谱发下来后,先克制自己要翻译成简谱的冲动。等到指挥一开始下指挥棒的时候,直接识谱吹奏。 当然总有地方比较难些,我就把实在来不及看线谱的地方,翻译为简谱,而且是以C调记谱。 这样慢慢熟悉,强迫自己看线谱,大约几个月以后,大部分的乐谱发下来就可以直接识谱了,也脱离了每次发一堆谱就忙着翻译的紧张忙碌情形。 后来随着乐器的使用以及乐团抄谱编曲的需要,逐渐也会看各种谱号(高音,中音,低音)了。老实说常用的乐器就有四五种了(不同调性的同种乐器不算),每种乐器各要背上六到八种的简谱指法,以及两三种线谱指法,加起来少说也有五六十种指法,的确有些头痛。 所以有时会出错是在所难免。不过随着常用程度不同,出错的机率也就不同了。基本上愈少换乐器,调号较常用,临时记号愈少,则出错的机率也就愈低了。 其他乐器的情况: 其实我很佩服吹笛子的人,频频换笛子还能看线谱,实在是很厉害。若是以法国号、竖笛等等移调乐器的观念来看,乐谱本身就应该移好调了。也就是说,乐谱记载好用什么调子的乐器,演奏员照着换乐器后,仍应使用一致的指法继续演奏下去,而乐谱必须预先移调。 所以西方管弦乐的指挥就要有很强的读谱能力,把总谱上面各种不同的移调声部组织回原来的位置。相形之下,国乐的乐谱不但没有为移调乐器移调,有些甚至任意采用谱号,造成演奏员额外的负担。例如许多号称中音的国乐器实际音高应用高音谱号记谱,而不是听其名称就采用中音谱号。有些乐器音区较高,却仍采实际音高记谱,没有移调(低八度)记谱,造成识谱的困难。 由此可见,采用线谱虽然是目前专业乐团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但是国乐界的记谱一直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演奏员必须花费额外的精力来解决这些问题。 移调的管乐器,如笛子以及传统唢呐,在使用线谱上有着上述的移调问题。至于其他大致是固定音位(扬琴、笙),固定定弦(其他大部分的拉弦、弹拨)乐器,则问题比较少。 向我自己也拉二胡。只要花大约一个下午的时间,就可以看线谱拉一些合奏曲了。不过这还关系到我已经会看其他乐器的五线谱,以及我对于二胡指法也颇熟悉,也许并不能适用于所有人身上。但是以我自己的感觉,比起要时常换乐器的来说,这些定音定弦乐器,用线谱的障碍比较小些。 心中识谱的方式: 前面说过有几种人,所以也就有几种不同的识谱方式。 对于只会看线谱,不会看简谱的人,大都是自幼接受固定调线谱的观念,所以一时难以理解首调的观念,自然也就不容易使用简谱了。如果当初使用的是首调线谱的观念,应该会容易些。 不过我想大多数人关心的,还是原本看简谱已经习惯了的人,如何看五线谱? 我个人觉得这是因人而异的,重点则在于个人对于首调的体认程度,以及对于固定调五线谱的视唱听写能力。 简单的说,就是视唱听写是偏向首调?还是固定调也可以? 愈是偏向首调感,愈会有翻译的动作。即使是没有用笔写下来,也会在心里快速的运算着。 有的人听到C调 6 #4 3 2 就会觉得明明是 5 3 2 1 (D调),而有的人则正好相反。所以说在识谱时的心里到底是怎样推算,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有相当多的不同比例可以运用。 以我自己看线谱为例,谱发下来第一次视奏的时候,我心里是完全采用固定调的,也就是看到音符在那个位置,我就按好哪个音,照吹就是了。 不过,当第一遍的视奏完毕,我已经听到了曲子了,这时候我的听写部份,是首调居上风的,所以第二次视奏的时候,我可能就改为一半首调一半固定调了。也就是说音程的关系采用首调安排,部份乐谱也是转为首调了。 乐曲愈是具有明确的首调感,我自动翻译成首调的比例就愈大,例如喜讯传边寨就是个例子。不过如果是类似第二民族交响乐这样的曲子,我心中就是以固定调来存想了。 所以,主宰我识谱时心中想法的,其实是耳朵的听觉。容易听出首调乐谱的,就自动转成首调线谱来看;不容易听出来的,或者小片段一直转调的,就采用固定调识谱。也就是说看情况,该首乐曲用那个比较方便,就用哪一个方法。 上面讲的是识谱,时于演奏时音准的控制,则大都是以和声共鸣好,或者音阶进行顺耳为准,也就是基本上很少用十二平均率的感觉来演奏。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识谱方式,也许能对像我这样由简谱转增加看线谱的人,有所帮助。

怎样自学五线谱谢谢


文章TAG:自学  五线谱  入门  基础  自学五线谱入门基础教程  
下一篇